8年实力经营,8年信誉保证!论文刊发行业第一!就在前程期刊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论文 > 科技论文 >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系统分析了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瓶颈,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对策建议,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giv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oT industry in China, analyzes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ment of IoT industry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oT industry in China.
  关键词: 物联网产业;发展分析;对策研究
  Key words: IoT industry;developmental analysis;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8-0014-03
  0 引言
  物联网概念早在1995年就由比尔·盖茨率先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了,但是由于当时的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发展的局限性,物联网并未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新性提出了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直到1999年,美国Auto-ID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刊发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并提出了任何时刻、地点、物体之间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的计算的发展愿景。[1]
  当前整个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有关“物联网”的定义是: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广州以及福建等沿海城市,其他省市地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3]
  随着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调研时提出建立“感知中国”的口号,拉开了中国物联网时代的序幕。因此,以无锡为中心,江苏省注重发挥政府推动作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将无锡建设成为“感知中国”中心:一是加强规划,编制了《江苏省传感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2012、2015年的具体发展目标;二是注重以用促产、创造需求,拉动产业发展;三是营造良好的技术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也高度重视这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着手打造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心:第一,率先成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组织;第二,着手制定北京市物联网产业规划,确保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第三,加强与智囊机构的战略合作。
  浙江省作为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早在2004年嘉兴市政府就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先于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研发中心。当前浙江省政府计划把浙江打造成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成以杭州为核心,嘉兴、温州乐清为“两翼”的物联网产业集群。
  其他各省也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出谋划策,抓紧建设物联网产业。如:上海市的口号“顶层规划、示范先行”;广东省计划把广州建设成为无线射频识别产业园区、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广东省卫星导航产业示范基地等,作为广州市物联网产业的重要载体。
  目前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均大规模规划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区,均预测产值将达到上千亿元。
  1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瓶颈
  1.1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势[4]
  1.1.1 发展背景的优势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始于1999年,当时中科院启动了传感网研究,组成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了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目前已经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物联网的研究水平好不逊色,是世界上少数能实现物联网产业化的国家之一,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家之一。
  1.1.2 政府重视的程度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并提出“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至此,“感知中国”的新兴命题迅速进入了国家政策的议事日程,并由一个单纯的科学术语变成了活生生的产业现实。2009年,我国传感网标准组建立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将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将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领军企业。在此基础上,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安防、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将成为物联网的投资重点。种种迹象都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宏观导向和对行业发展的支持成为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政策支撑。
  1.1.3 先进技术的优势 2009年10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限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
  1.1.4 产业化趋势的优势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产业”这个专业词汇是隶属于微观经济的细胞和宏观经济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是指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综合。因此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由于融合了计算机、通信网络、传感器等多种技术,物联网被作为电子信息产业下一轮发展中的新的制高点,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热点。物联网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出现,比如新能源产业等。去年,新奥集团和IBM公司开展了战略合作,在整合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双方携手开拓能源服务创新业务,进而在中国的企业和城市共建低碳经济,支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能源产业绿色发展的有益尝试。
  与此同时,由地方政府及行业机构主导的物联网产业联盟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生,目前为止,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河南、杭州等数十个省市均成立了物联网产业联盟。不难看出,物联网产业正在展示出其巨大的市场前景,由此派生而出的新的行业应用和商业机会也更为令人心动。专业人士测算,一旦物联网大规模普及,将广泛运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平安家居等多个领域,其产业规模至少会大于互联网30倍。[5]
  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都表明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产业化趋势正在不断的增强。物联网从“研发”走向“示范应用”,这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化的重要拐点。这说明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将以示范牵头,以经验推广,以可行、最佳的方案推进的方向发展。
  1.2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我国物联网产业还处在产业的启动阶段,虽然物联网产业蕴含巨大的市场商机,但是由于我国自身条件的因素,建设物联网涉及到管理、合作、标准化等诸多的难题。[6]
  首先,缺乏战略性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协调互补性不足。随着“感知中国”口号的提出,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积极鼓励、推动和引导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不少园区、产业联盟相继成立,由于缺乏顶层的整体设计规划,导致各部门、各地区、甚至各行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作,从而使产业布局缺乏规范性互补、地域性互补和行业性互补。
  其次,缺乏统一的行业组织标准和规范化协议。据有关资料显示,统一的行业组织标准和规范化的协议机制是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由于物联网产业是跨行业、跨领域甚至跨国界的互联网应用产业,各行各业的要求和用户需求不同,如果缺乏统一的行业组织标准和规范化的协议,就会造成物联网产业开发、集成、部署和维护的高成本,最终制约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程。[7]
  第三,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物联网的产业链,是以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以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为关键环节的集成创新价值链,涉及到从终端制造商到客户这一价值链上的各个部分,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困难,规模应用牵引力不足,目前尚未出现清晰的商业模式。
  最后,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物联网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个芯片的产品,有可能被任何其他人感知到有关自身的一切,在当今民主自由的社会中,人们还是无法接受有关自己生活的隐私处于一种受监控的状况,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很可能直接导致个人的隐私权问题受到侵犯。从国家的角度看,更有可能导致国家机密遭到偷窃甚至泄露。[8]
  2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势,针对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发展对策。
  2.1 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升级
  创新不只是局限在技术方面,还应包括技术方面的商业模式创新。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形式,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布局意义重大。由于物联网产业链上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如何建立一种共赢的商业模式是突破点,但是究竟从哪些环节着手还无法确定,需要依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出相应的商业模式,才能适应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当前按照物联网需求的驱动模式,可以分为政府驱动和市场驱动两个阶段。[9]
  在政府驱动的阶段,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在于如何加强公共管理机构社会管理的行政效率、解决经济管理的成本及盈利问题,而政府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应当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采取政府买单的模式,提供一些战略性、全局性、示范性的公共服务和民生工程,这有助于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有效地保证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而在市场驱动的阶段,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解决主要经济组织的低成本运营和利润增长问题,因此电信运营商和社会组织需求将是主要的驱动因素。因此,可以采用用户与厂商联合推动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针对用户需求形成满足行业需要的职能化服务方案,同时加快上下游产业的联系,降低组织内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经验风险,实现低成本化运营和高利润回报的目标。
  2.2 加强核心技术创新开发
  物联网产业的竞争,关键还是高新技术和研发创新能力的较量,谁掌握了行业的核心技术,谁就可以在市场上占有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政府要时刻抓住国际发展的前沿,攻克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国际物联网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后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的再创新,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技术,有效地提升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自主协调性和国际竞争力。[10]
  2.3 促进物联网产业优化升级
  加强产学研的合作,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的优化升级。以无锡为例,在发展物联网的过程中,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主要依托“7+1”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深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以物联网应用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当前我国的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启动时期,缺乏必要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只有加快引进应用领域的高水平行业的机构,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才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适用物联网发展的平台技术,最终促进物联网产业的优化升级。[11]
  2.4 提升我国物联网标准话语权
  加快开展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物联网标准领域的话语权。众所周知:一流的企业卖的是标准,二流的企业卖的是服务,三流的企业卖的是产品。谁掌握了产业的标准,谁就可能掌握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和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十二五”规划为蓝本,工信部表示:将在今年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因此,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的物联网产业,同样要重视对关键领域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通过试点探索综合标准工作模式,同步开展产业链上各环节、各类产品的标准制定,形成重要领域标准全面覆盖和配套的格局,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一个包括生产商、运营商和综合服务商在内的、基于共同标准的产业共同体,从而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战略性发展。[12]
  参考文献:
  [1]姚万华.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J].中国信息界,2010(5):22-23.
  [2]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22(12):12-14.
  [3]朱国平.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动态[J].杭州科技,2010(1):39-40.
  [4]侯赟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39-41.
  [5]张金鑫,魏俊旭.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研究[J].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52-54.
  [6]潮浩.金融危机后的信息革命—论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1):192-195.
  [7]王预.物联网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金陵科技学报,2010,26(3):31-35.
  [8]尹立莉,胡伟成.发展物联网产业问题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186-187.
  [9]陶冶.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23(4):15-18.
  [10]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1-7.
  [11]吴帅.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科技创业,2010(5):51-52.
  [12]蔡钰.关于武汉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1):68-71.
本文由赖有水 郑莉莉 范鹏飞等人通过我们顺利刊发在【价值工程】杂志中,字数:2536,经过作者赖有水 郑莉莉 范鹏飞同意,为您分享全文,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更多科技类论文详细信息: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 职称论文刊发网
    /lunwen/keji/3036.html 前程期刊网

    认准前程期刊网 实力 安全 快速 不收定金